5月26日,我校翻译与国际传播学部2025年学术周系列活动在长安校区拉开帷幕。校科研处、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出席学术周开幕式;翻译与国际传播学部师生250余人参加活动。
在首日活动中,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以《我国翻译人才评价体系简析》为题,系统梳理翻译职称评价体系的历史演进、框架结构与技术应对策略。他指出,面对AI技术的冲击,译者应构建“外语+专业+文化+技术”四位一体能力矩阵,善用技术、巧用工具,在智能化浪潮中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后,外交部原翻译室主任,中国驻新西兰、库克群岛、瑞典等国前大使陈明明作了题为《如何解决AI翻译的临门一脚问题——以领导人对外演讲中比喻翻译为例》讲座。他结合外交实践,以生动实例阐释了译者在翻译与传播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AI产出译文进行“技术核查—文化校准—政治把关”的标准化审核流程,强调了AI时代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本次学术周主题为“创新·融合·发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后续还将开展系列专题讲座、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特色活动,持续探索学科转型与人才培养新路径。
(供稿单位:翻译与国际传播学部;文/图:潘太丽;审核:赵毅慧、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