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术活动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文学概念的二十世纪转变

发布日期:2023-06-08  点击数:

讲座人:胡志德教授 讲座日期:6月15日
地点:图书馆S613 举办单位: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 人事处(西部外语教师发展中心)
讲座时间:16:30-18:00


主讲人简介:胡志德,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现任《译丛》主编。曾任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副系主任,加州大学北京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南开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派研究员、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19691月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学位;19721977年获得斯坦福大学中文硕士、中文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钱锺书》(波士顿:G.K. Hall 出版社,1982年;中文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把世界带回家:西学中用在晚清和民初中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年)、《把中国带向世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性问题》(Cambria Press2022)。曾翻译北岛、汪晖、王晓明等人著作多种。

内容提纲: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文学”这个词,是十九世纪末从日本借用过来的。而日本所谓的“文学”二字,又是从英文的“literature”翻译过来的。但“文学”这个词,早在中国就已经被长久使用。二十世纪初之前,“文学”一词涵盖的范围比较广阔,大约类似现在所说的“人文”,也和“文以载道”的“文”略有重叠。“文学”这个词的“变迁”现在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但还值得更进一步分析。清末以前,中国当然有许多美学文字作品符合现在所谓的“文学”范畴,但一直没有一个可以概括所有不同文类(比如诗词,戏剧,小说等)的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什么问题呢?在本文中,我希望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从最基本的问题,比如小说被视为“文学”的一部分,到比较复杂的概念,比如王国维“无用之用”的说法对传统文艺思维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而这个新的词汇在多大的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字表述变化的契机?最有意思的现象也许是所谓的“重叶本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