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外新闻

首页   >   西外新闻   >   正文

一腔热血 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 四方桃李——纪念西外好老师马吉德

来源: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7日 10:35  点击数:

2022年1月1日,疫情下的新年第一天,我校亚非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马吉德老师因病救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5岁。马老师的骤然离世犹如一记重锤,砸在每个深爱他的人心上,猝不及防、疼痛压抑、难以呼吸。消息迅速扩散开来,四面八方的信息如雪片一样涌入学校,截至目前已有30多篇悼文,400多个视频和图片,大多来自他生前教过的学生们,一句句话语、一幅幅画面,无不在诉说着得知噩耗的痛彻心扉,缅怀着恩师生前的温暖教诲。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位老师能够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马吉德老师身后的板书上写着阿语的“天堂”

一腔热血,献身阿语专业。马吉德老师与阿拉伯语专业之间注定是一场不解之缘,他对阿语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马吉德,男,1967年4月15日出生于青海省祁连县,撒拉族,自幼便学习阿拉伯语,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于1993年赴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学习,历经11年苦读钻研,于2004年学成归国,受教育部派遣至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年9月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2010年再赴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深造,2011年回国,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撰写个人博士论文,2014年获得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马吉德老师和夫人唐雪梅老师亦是因阿语而结缘,二人既是同窗又是同事,互敬互爱、互助互促,不仅都是享有盛誉的阿语名师,更是我校阿语专业的创业功臣。马吉德老师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所爱的阿语教育事业,他对阿语专业的一腔热血也深深地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马老师用他自己对阿拉伯语的无限热爱,感染着他课上的每一个学生。他的课堂结束以后,大家课后都在说,上了马吉德老师的课,突然觉得枯燥的语法,也变得有了很大的趣味。”让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从“枯燥”转变为“有趣”,这恐怕是每个老师都想实现的事,却鲜有人能做到,他化“枯燥”为“有趣”的秘诀便是这满腔对阿语和学生的热爱,正是这热爱化成了他课堂上每一处精妙的讲解、每一步细致的分析,也唯有热爱可抵阿语学习的岁月悠长,可抚阿语教学的千辛万苦。

马吉德、唐雪梅夫妇与05级首届毕业生留念

两袖清风,书写俊逸人生。马吉德老师身材瘦削挺拔,面容深邃端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儒雅俊逸,与外表一起常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潇洒飘逸、精妙绝伦的阿语书法。有学生这样回忆道:“初见马老师,是在大一时的阿拉伯语诗歌朗诵比赛上,当时就觉得这个老师书法写得好漂亮,气质感觉也好儒雅。”在同事心里,他为人谦和、与人为善,是一位忠实安静的倾听者,偶尔接上话茬,便能引得一阵欢笑。工作中大家偶尔遇到意见分歧、讨论激烈的时候,他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紧张气氛,让人如沐春风。马老师乐于助人,学院里无论是青年同事还是外籍教师都曾受惠于他,只要有需要,马老师总是竭尽所能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虽然马老师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名师,拥有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但是他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评职称,到去世也只是一名讲师。有人问及其中缘由,他总是笑意盈盈地说:“讲师干到退休喽!”一句玩笑话便一带而过。对于马老师而言,他只愿潜心教学,学生的爱戴才是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他吝啬于为职称评定这样的事情投入时间和精力,只想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他认为最值得的地方。马吉德老师是一位有风骨的学者,他一直坚守本心,淡泊名利,只做简简单单的“教书匠”。热爱一份事业,便沉浸其中、乐在其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马老师收获的乐趣和成就决不是任何头衔和光环能比拟的。熟识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四个字——完美无缺,这就是所谓的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吧,但是他的骤然离世却给所有爱他的人带来了无限的悲伤和缺憾。

马吉德老师的阿语书法

三尺讲台,醉心教书育人。对马吉德而言,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是对三尺讲台的不懈坚守,是对每堂课程的精心打磨,是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辛苦却甘之如饴。他长期坚守教学第一线,多年来积劳成疾却仍带病坚持,一直到疫情封控前的最后一节线下课,他因疼痛难忍趴在桌上稍作休整,这是学生们从未见过的一幕,他们都在为老师的病情忧心,而这节课也成了马老师与学生的最后一面,这幅画面也永远定格在了学生的心里。就在去世前一天,他仍然忍痛坚持在线上授课,以行动践行了“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用生命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每学期平均授课5-7门,有时每周多达22-24节,但量大并不妨碍质优,阿语课程专业性强、枯燥艰涩,而马吉德总是能把枯燥难懂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他主讲的所有课程均在学生评教中得到满分。他待生如友、爱生如子,二十年如一日热心教学,宽严相济、因材施教,以精彩的授课、诚恳的态度吸引、感染学生。他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6部,荣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斩获阿拉伯语专业竞赛多项大奖,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献给了他钟情的教育事业。学生们这样评价马吉德老师:“您乐观的人生态度,谦和的处世之风,精益求精的教学,如春风细雨般一直感染着我们。”“人生就像一班列车,总有人要在中途下车离开,但总有其中一程,会因为像马老师这样的存在而熠熠生辉。”

最后一堂线下课马吉德老师课间忍痛伏案休整

四方桃李,建设一带一路。马吉德是我校阿语专业创建者、潜心耕耘者,人才培养者,深受学生爱戴,一生培养了13届共计500多名阿语人才,主要分布在外交部、文旅部、国安、公安、高校等重要和关键部门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做了巨大人才支撑工作,他是立德树人的好榜样,是人民的好教师。马吉德十分注重用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很多学生在入学时都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只是想学好一门外语,将来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在马吉德和同事们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他们本身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战略来说是多么稀缺和可贵的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阿拉伯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语种,是22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全球有4亿多人使用阿拉伯语。在“一带一路”伟大建设工程中,能源、电力、通讯、建筑工程、商贸交流等都需要大量的阿拉伯语人才。马老师在课堂内外都不忘提醒学生们肩上担负的时代使命,学生们带着“强国有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刻苦学习,矢志走上专业报国之路,许多学生毕业后到涉外部门和大型企业工作,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的文化交流、外交外事、贸易往来和基础建设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潜力,并得到了高度评价。他身后留下桃李满园,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海内外学生无不心痛,纷纷发文悼念,“您已经将种子播下,您的学生们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将谨记您的教诲,怀揣着大学时您和各位老师所传递的星火,以各自的方式繁荣祖国大地。”

马吉德老师参加论坛

凭一腔热血,袭两袖清风,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这就是马吉德老师穷其平凡一生所铸就的伟大事业。马吉德老师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一切,留给世人的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崇高师德,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赤诚情怀,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品格风范。国家痛失人才、学生痛失恩师、朋辈痛失榜样、妻儿痛失亲人……然而所有的悲痛终将化作奋进的力量,西外人将继续把马老师的故事传颂,把马老师的精神延续,把马老师钟爱一生的外语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阿语1903班学生纪念马吉德老师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新闻中心;文:李婷、李志;图/视频:热爱马吉德老师的师生;审核:马少辉)

【关闭】